早在上世纪40年代,周边就有平民交易场管理处,管理着海泊桥的市场活动,管理处分成了四段,“第一段经理潘谋臣,第二段经理苑金堂,第三段经理万右泉,第四段经理陈级三,各管各段事务”。后来,人事发生了变动,潘谋臣、万右泉辞职,他们负责的市场由另外两位经理兼任,“将第一段第二段改为南市,仍由苑金堂经理管理,将第三段第四段改为北市,仍由陈级三经理管理”。
琳琅满目的商品,穿越了一个甲子时光,以全新的姿态,继续迎接着慕名而来的市民。
与两处理发摊擦身,在靠近海泊河公园的大桥下,刚放慢脚步,悠扬的歌声就携风而来。公园到了。
因为桥梁和兴建中的地铁四号线,海泊河公园被“一分为二”,公园南区面积较大,北面较小,海泊河蜿蜒而行,在公园里画出漂亮的弧线,也为公园景观增添了灵动。样式不同的两座拱形小桥,遥遥相望,游人行走其上,有着不亚于西湖的意境。
“菊花台”旁,是红娘广场,几组老人正在引吭高歌,他们组成小队,伴奏唱歌分工明确,用具有年代感的歌声唱出了退休后生活的幸福感。海泊河就在眼前汩汩流淌,清澈见底,相距不远的两座拱桥为流水带来了油画之美。穿过拱桥,一片片绿植成片分布,游乐设施、亭台楼阁,一应俱全。和大多数公园一样,除了歌曲爱好者,就是打够级者。三五成群,牌局正酣,不时爆发惊喜和遗憾声。元旦节日刚过,公园里悬挂着风车和红灯笼,接下来将迎接春节的到来。时间已经接近中午,游人依然如织,来往络绎不绝,广阔的平地上,游客们各自享受着自己的乐趣。
树干上,那些岁月侵袭的疤痕上,绘有七星瓢虫、小松鼠等可爱的动物,给冬日的大树带来了勃勃生机。
穿越杭鞍高架路桥下,进入北区。海泊河公园的大门后,地铁四号线正在建设中,更多的便利不断向这里延伸。北区面积不大,靠近康宁路和体育场。主要是消防主题公园和紫薇园等。和南区不同,这里正在进行的是踢毽子游戏,三组人员正在各自为战,欢笑声不时响起,运动的多巴胺感染了来往的游人。
海泊河公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52年,以海泊河畔的阳本染织厂为主捐资建设了公园,始称“阳本公园”。自1956年至上世纪80年代,青岛市人民政府多次对公园进行建设,先后建成了温室、长廊等公共设施,以及露天剧场的化妆室、演员宿舍和多种大型儿童游乐玩具。因文化活动的主题相对突出,自1984年更名为“文化公园”。
在青岛市档案馆,半岛全媒体记者查到了1965年5月1日海泊河开放的消息,“地处工业区的海泊河公园,经过新近一番陆续整修,于‘五一’节正式开放。今年,这里栽植很多花木,新建了一些花坛、凉亭、禽鸟笼舍等,并增添了猴子、孔雀、鹩哥等动物及儿童场所。为庆祝节日,还有游园活动”。
其实,在开放前,公园已经初具规模,1961年6月23日的《海泊河畔》中,一位老师就带领着班里的学生前来游园:
落日的余晖,已经从那棵最高的白杨树顶上抹去,风轻轻地吹着,叫人有说不出的轻松之感。刚下班的工人,在这里消散一天的劳累;孩子们欢笑着出没在林荫道中;老人们坐在石凳上,吸着长烟管,谈古道今……
年轻的老师略感尴尬,因为他也不太清楚,正在此时一个声音传来:“过去,过去这里是垃圾堆,是坏人出没的地方!”原来是一位60多岁的老人,他退休前在海泊河公园附近的工厂做工,熟悉海泊河的故事,在同学们的要求下,老人同意讲述:
“对,是体育场。但是在早可不是体育场,是垃圾堆!是美国人的废料仓库!每到夏天臭得人不敢近前……”老人站了起来,指着西南方向:“那边,杭州路南头,有座桥,美国鬼子的吉普车,的军用卡车,常常在那里轧死人!有一次,一下就轧死了七八个。尸体摔在桥下的海泊河里……”老人的声音嘶哑了。
“对,再说说那座白杨树林吧。那时经常有的特务、土匪、流氓藏在里面……”
“来玩?不用说玩,连走也不敢走。工人们上下班,都得拉起伙来,不然就得吃亏。女工们,干脆就不敢从这里走,得绕道多走好几里路去上班……”
老人的话,紧紧揪住了每个孩子的心。他们思考着,想象着。尽管他们想象丰富,也很难想象出在旧社会里劳动人民受的痛苦和灾难,是多么沉重啊!
“但是,今天”,老人的话打破了孩子们的沉思,“在和毛主席的领导下,海泊河公园变得多美啊……”话语里充满了感激和愉悦的情感。
从这位名叫谢学智的老师生动描述中,我们不难看出海泊河公园周边的居民、工人对公园提心吊胆过。
上面这段对线年,半个多世纪沧桑巨变,公园里被平和、惬意的氛围笼罩着。等记者走出公园时,已经中午12时多,仍有不少市民进入园区,有老人,也有工作午休的年轻人,他们结伴进入公园,聊聊天,散散心,为下午的工作积攒能量。
一座桥,一条河,一座公园,一段段沧桑的过往,留在这一带的“海泊河”三个字,对不同年龄层的人有不同的感受,老人感受到的是往日的沧桑和来之不易的幸福,在年轻人的世界里这里是健身的场所和散心的好去处,而在孩童的眼里,公园里是有水有树有花有草的乐园——这何尝不是海泊河生命力的一种延续……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