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鱬却在老父亲说话间一直盯着他溃烂的皮肤,而后突然将自己的背部顶在岩壁上摩擦,只见从赤鱬背部的肉上掉下来些许粉末。
惊会意,将那粉末涂在了老父亲溃烂的皮肤上,过了一夜,没想到老父亲的皮肤重新变得光滑细嫩,他的病也痊愈了!
“荒谬,那疮病在部落横行了数百年,就连巫医都毫无办法,怎么可能这么快医好?”
帕尔玛·伊勒·维齐奥是16世纪威尼斯艺术画派的重要组成人物,这幅作品是其代表作之一。他曾就读于威尼斯的乔瓦尼·贝利尼学院,后来受到乔尔乔内以及提香画风的影响。
这幅画可追溯至约1520至1522年间,画中的半身人物与明亮的风光背景完美融合,展现出15世纪至16世纪威尼斯画派光线运用的典型手法。圣母两旁的人物呈对称分布,这出自对贝利尼的学习借鉴。而衣褶华丽的流线、抹大拉与巴蒂斯塔庄严的神情、自然分明的空间结构,都体现出在后文艺复兴风格上的成熟。作品色调鲜艳,圣母斗篷的深蓝色压过了玛利亚·抹大拉衣服暗淡的灰蓝色,而抹大拉的服饰颜色又与巴蒂斯塔长衫的灰色以及外袍的草绿色形成对比。女人们目光柔和,巴蒂斯塔的卷发浓密柔软,画家对于细节的精益求精(比如抹大拉右臂酒红色的天鹅绒衣袖)、对于整幅作品的完美构图,都使得这幅作品有足够资格成为他绘画生涯中的杰出作品。
作品的署名落款为1523年,系萨奇接受帕斯夸雷·弗勒纳里的邀请创作而成,原放置于圣塞巴斯蒂诺教堂祭坛,有可能是《埃及特白德圣隐士的五组故事》中的一幅。在这幅作品中,萨奇试图抛弃中世纪多联画屏的概念,创作出一幅独立而完整的祭坛画。画中人物的形象与风景和谐融合,画面平衡而统一:无论是在人物处理抑或环境处理上,艺术家都保留了他对细节的精雕细琢,这种对于自然主义的细致考究也表明了他对佛兰芒派画作的独特兴趣,正是在那几年间,大量佛兰芒派艺术作品涌入了热那亚。
此外,画面的平衡构图中也显露出伦巴第古典主义对作者的深刻影响。这幅作品蕴含了丰富的象征意义:圣安东尼奥递向圣保罗的面包代表了耶稣的肉体,而圣保罗头顶的棕榈树则象征着殉教,左下方的金翅雀暗指耶稣受难;落于树梢的乌鸦在宣告着不吉之兆,圣保罗脚下的蜥蜴预示着基督的复活,而最后那用自身血肉喂养幼鸟的鹈鹕则强烈地象征着基督仁慈仁爱的精神。
该作品现保存于白宫,是作者最为精妙绝伦的作品。作品融合了佛兰芒画派与德国、意大利和法国的一些代表元素:在风光背景的构图方式上,作者尤其受到了丢勒及达·芬奇绘法的影响。
圣母一身红装,正面而坐,呈四分之三面人像,栗色的长发在一层透明的薄纱之下,整个画面极为优雅。圣母低垂的目光凝视于一根细弱的、长满披针形树叶的树枝,上面挂着一颗淡绿色的果实,似乎是一只梨。圣母的红色斗篷雅致精妙,衣褶自然垂下,在其边缘绣有金色图案。斗篷底下隐约可见一件蓝绿色的长衫,手腕及衣领处饰有皮草花边,这是当时非常时髦的佛兰芒式穿法。
浑身赤裸的圣婴在圣母的臂弯里沉睡,他的脑袋垂向圣母的一侧肩膀,一只手轻轻地握住圣母的手。在两个人物的肩膀上方,透过窗户我们可以看到外面的风景,作者通过大量典型的佛兰芒画派细节描绘,突出了整个画面的细致纯净:有些树木被连根拔起,这或许象征了人类的罪恶。清亮的光线照耀了整幅作品,烘托了画面中宁静温暖的氛围,避免了浓重的戏剧化腔调。
(摘自《热那亚新街博物馆》(伟大的博物馆书系),〔意大利〕皮耶罗·波卡尔多 等 编著、孙迎辉译,凤凰壹力出品,译林出版社出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