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女排世锦赛小组赛最后一轮的争夺中,中国女排1:3不敌巴西女排,不仅终止了连胜势头,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非常值得教练组重视。回顾整场比赛,中国女排第一局打得有模有样,但从第二局开始似乎又退回了世界联赛时的水平,不仅一传、二传、进攻等环节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波动,而且比赛场面也非常混乱,仿佛换了一支球队一样。为此,有人认为中国女排之前优异的表现其实只是一种表面现象,遇到巴西女排才验出了真正的成色。
对于这种说法,笔者不敢苟同。因为笔者认为本场比赛中国女排的失利虽然存在整体实力差距的因素,但这种差距还没有达到能直接左右比赛结果的程度,必然有其他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才导致中国女排最终失利。经过仔细观察,笔者认为本场比赛巴西女排是依靠战术上的克制和整体实力上的优势共同作用才最终斩获了本场比赛的胜利,而且战术克制才是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关键因素。
世锦赛开赛伊始,球迷惊喜地发现中国女排较之世界联赛期间有了很大的进步。不仅整体实力有了一定的提升,而且精神面貌也已经焕然一新,隐隐有了世界一流强队的风范。然而大部分球迷都心知肚明,中国女排的短板依然存在,而且非常显而易见,十分致命。作为浸淫排坛几十年的老帅,吉马良斯焉能看不出中国女排的“软肋”所在,所以轻轻松松一招便克制了中国女排。
吉马良斯的战术安排非常简单,就是增加发球攻击性,盯死李盈莹。增加发球攻击性是为了破坏中国女排一传,令中国女排无法组织副攻战术球,只能依靠边攻手强行突破。而在中国女排的边攻球员中,除了李盈莹之外,其他球员的攻击力基本威胁不到巴西女排,所以吉马良斯只对李盈莹进行了重点布防,当李盈莹进攻时,基本都是两人或三人的集体拦网,冲进短球和后三几乎都不例外。
为了增加发球的攻击性,巴西女排可以说是不惜一切代价,不仅一点都不顾及发球失误,而且每到发球弱轮几乎都是换人发球,这样的布置虽然风险很高,但收效也很大。巴西女排的高性能发球不但摧毁了中国女排的一传体系,打击了中国球员接一传的自信心,而且成功实现了破坏中国女排副攻战术球的目的。整场比赛三名副攻球员一共才得到34次出手的机会,比李盈莹一个人还少10次,足见中国女排一传的效率之低。
本场比赛李盈莹一共得到了22分,和巴西女排泰纳拉并列得分王。从这个得分情况看,李盈莹并没有受到巴西女排多少限制,但实际上巴西女排对李盈莹的重点布防还是起到了应有的效果,不然以李盈莹的实力,应该可以得到更多的分数。而且中国女排要想赢球也不能只靠李盈莹一个得分点,必须要像对阵日本女排那样实现多点开花,不然就算李盈莹能力再强也拖不动整支球队。“一拖五”的超强能力,至今为止只有张常宁一人具备。
一传体系崩溃,二传组织混乱,除李盈莹之外的攻手进攻不下球,导致中国女排越打越急,越打越没有信心。反观巴西女排却是战术布置得当,不仅成功抓住了中国女排的“软肋”,克制了中国的发挥,而且越打越顺,越打越兴奋,加之巴西女排的整体实力本来就小胜中国女排一筹,所以取得最终的胜利完全在情理之中。当然,中国女排的失利和王梦洁的缺阵,龚翔宇的发挥失常也不无关系,不知道是不是蔡斌的战略布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