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10月3日17时30分(斯德哥尔摩时间10月3日11时30分)诺贝尔201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日本分子细胞生物学家大隅良典(Yoshinori Ohsumi),以表彰他发现了细胞自噬的机制。
大隅良典是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前沿研究中心荣誉教授;1996-2009年曾任日本国家基础生物学研究所教授;主要致力于细胞“自噬作用”的研究。他在有关细胞“自噬作用”的研究中取得了重要成果,为阐明细胞适应环境的机制、“自噬作用”原理及其生理意义作出重大贡献。
从2005年到2016年,仅十年间,有近40位诺贝尔奖得主来访上海交通大学,或做客大师讲坛、励志讲坛,或参加国际论坛,或被授予名誉教授、名誉博士等。平均每年有4位诺奖得主来访,不得不说,真是“厉害了我的交大”!
2005年10月24日,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在上海交通大学菁菁堂“图说”自己的生平。这位科学家娓娓道来的故事,加上投影在大屏幕上的几十幅珍贵图片,几乎就是一部精彩的“口播”回忆录。
杨振宁(1922-)原籍安徽,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学系,1944年在西南联合大学研究生毕业,1945年赴美留学,在芝加哥大学深造,获博士学位,历任芝加哥大学讲师、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研究员、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教授兼物理研究所所长,是美国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同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2006年3月21日上午,2005年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获得者巴瑞·马歇尔教授访问上海交通大学,被授予上海交大名誉教授称号,并为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学生演讲。
西澳大利亚大学(UWA)临床医学教授–Barry J. Marshall, 长期从事胃溃疡的临床诊断、治疗及分子机理等问题的研究。由于Marshall教授在这些领域的突出贡献,2005年他与J. R. Warren教授共同分享了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
2006年6月15日,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朱棣文博士专程访问上海交通大学,并被授予上海交通大学名誉教授称号。
2006年5月31日,2000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Jack Kilby访问上海交大,在交大浩然高科大厦报告厅向交大师生作了“集成电路的历史、现状、未来及其启示”的专题学术演讲。
2006年10月9日,2002年诺贝尔环境奖获得者马丁·格林教授访问我校,并做了题为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前沿问题——大学物理拓展与应用的学术报告。
2006年10月23日下午,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波恩大学经济学教授泽尔腾(Reinhard Selten)交大畅谈实验经济学。
2006年10月31日,198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雷恩博士在交大作《从物质到生命:化学?!》主题演讲。
2007年1月15日,张杰校长在闵行校区教师活动中心会见了华人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
2007年5月12日,200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克莱夫·格兰杰在上海交大作“股票市场的价格预测问题”的演讲。
克莱夫·格兰杰1934年9月出生于英国威尔士的斯旺西。1959年,他在诺丁汉大学获得统计学博士学位。他的研究兴趣主要在统计和计量经济学、预测、金融、人口统计学和方法学等方面。格兰杰于1991年成为国际预测师协会会员,曾获得斯德哥尔摩经济学院和卡洛斯三世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他因研究出了用于稳定型时间序列研究的统计学方法而荣获诺贝尔奖。
2007年10月16日下午,美国科学院院士、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傅杰睿(Jerome I. Friedman)为交大师生做题为“粒子物理学的新进展”的学术报告。
傅杰睿博士是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教授,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粒子结构以及高能电子、中微子和强子相互作用的实验研究。他因为夸克的实验观测与Henry Kendall、Richard Taylor一起分享了1990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2008年2月26日,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理事长野依良治教授受聘上海交通大学名誉教授,并为师生作不对称催化专题演讲。
2008年7月13日,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里克·马斯金教授访问上海交大,出席2008《中国金融评论》国际学术研讨会并作关于机制设计理论的主题演讲。
2008年10月21日,应上海交通大学Med-X研究院和上海交大医学院的联合邀请,诺贝尔医学奖得主、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美国New England Biolabs公司首席科学家Richard J. Roberts爵士来医学院进行了学术交流。Richard J. Roberts爵士1943年出生于英国,1965年博士毕业于Sheffield University。1968年在哈佛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期间开始接触分子生物学,后加入冷泉港实验室,并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因其发现了RNA splicing而与Phillip A. Sharp共同分享了1993年诺贝尔医学奖。
2009年5月12日,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访问上海交大,在徐汇校区文治堂为师生作“新格局下的中美经济未来”演讲,并受聘担任我校荣誉教授。
2009年5月27日,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全校级教授李政道在上海交大发表演讲,与师生们展开深入交流。李政道教授回顾物理学发展历史,追踪科学研究前沿,畅谈治学之道,并为同学们送上谆谆教导:“交友宜切磋,通理需深入。”
李政道是开创华人科学家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科学大师之一。1957年,刚刚31岁的李政道与杨振宁因共同发现“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不守恒”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了历史上首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华人之一。宇称不守恒定律的提出,为人类探索微观世界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李政道先生和交通大学渊源深厚。早在1987年,李政道先生就受聘上海交通大学名誉教授,多年来,和学校一直保持着友好学术往来。其创立的“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曾聘任上海交通大学多位教授为其成员。2010年6月,李政道先生表达了愿意将其毕生积累和收藏的各类科学文献、研究手稿、通讯信件、“科-艺”结合作品、诺贝尔奖章、爱因斯坦奖章和其它各类获奖证书等珍贵资料捐赠给上海交通大学,以期惠益后人。2011年9月,教育部批复同意在上海交大闵行校区选址新建李政道图书馆。2014年12月28日,李政道图书馆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落成。
李政道图书馆由实体图书馆和“李政道数字资源中心”两大部分组成。李政道图书馆开创性地实现了包括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科技馆和艺术馆在内的“五馆合一”的功能定位。
2009年7月13日,“全球金融体系的重建”论坛在我校徐汇校区召开,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世界计量经济学会主席罗杰·梅尔森教授发表演讲。
罗杰·梅尔森(Roger Myerson)是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系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当选2009世界计量经济学会主席。他与奥尼德·赫维克兹、埃里克·马斯金因“机制设计理论”获得2007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
2010年1月11日下午,200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哈佛大学物理学教授Roy Glauber做客上海交通大学第89期励志讲坛,以“量子光学和我的人生”为题,为交大学子解析量子光学的历史与现状,分享他个人在科学研究中的思索和经验。
Roy Glauber 教授是当代最出色、最重要的物理学大师之一。他1949年获得哈佛大学的博士学位,1956年获得哈佛大学终身教授之职。上世纪60年代初,他把量子物理与光学结合,建立了一个新的物理学领域——量子光学,被称为“量子光学”之父。
2010年4月14到15日,“霍尼韦尔—诺贝尔全球校园行”上海交通大学站的活动于交大闵行校区举行,此次活动的主讲嘉宾是20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戴维·格罗斯(David Gross)教授。格罗斯教授于4月14日下午在光彪楼多功能厅向全校师生作了题为“物理学的未来”的学术报告。
2004年戴维·格罗斯教授凭借与弗朗克·韦尔切克(Frank Wilczek)、戴维·波利策(H. David Politzer)在发现渐进自由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三人被共同授予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此外,格罗斯教授还因提出自然界统一力学理论的第一候选理论“杂化弦理论”而广受赞誉。
R. J. Glauber教授于1949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曾先后在物理学多个领域中作出重要贡献。上世纪60年代初,Glauber教授把量子物理与光学相结合,创建了新的物理学领域——量子光学,因此被誉为“量子光学之父”。目前,量子光学的发展已在多方面取得实际应用,如量子密码、量子通信、量子信息和量子计算机等领域。由于R. J. Glauber教授在相干光的量子理论领域内的突出贡献,他于2005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2010年10月19日下午,20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小林诚先生在闵行校区新图书馆给上海交通大学的师生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学术报告。
2010年11月18日,艾滋病毒的发现者、2008年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获得者Luc Montagnier(吕克.蒙塔尼)教授为自己下一步的研究找到了新的合作伙伴: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聘请吕克·蒙塔尼担任大学讲席教授签约仪式在闵行校区举行。
2011年5月14日下午,2011全球经济与中国方向——“诺奖中国行”在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隆重举行。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伦敦经济学院教授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教授(Christopher A. Pissarides)在安泰演讲厅发表演讲,围绕经济发展中就业动态对政策的启示进行阐述,揭开了2011诺奖周上海站的序幕。
2012年10月16日上午,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陈瑞球楼100号报告厅座无虚席。美国遗传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00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Oliver Smithies教授做客第11期大师讲坛,以《新篇章:从凝胶到基因》为题,为交大600多名学子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讲座。
Oliver Smithies教授因发明基因剔除技术获200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现任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教授。1989年,利用胚胎干细胞和凝胶电泳的方法,Oliver Smithies教授与美国科学家Mario Capecchi与英国科学家Martin Evans,将基因打靶技术成功地应用于小鼠。这也使得他们成为了200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
2012年10月25日下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德国慕尼黑路德维希-马克西米利安大学实验物理学教授、德国加尔兴马克斯-普朗克学会量子光学研究所理事Theodor W. Hänsch教授做客第十二期上海交通大学大师讲坛,以“Passion for Precision”为主题,阐述了实验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性,以及理论与实验之间看似微小的差别可能带来的概念上的重大突破。
Theodor W. Hänsch教授凭借其在激光光谱学领域的开创性贡献而闻名世界。他的早期工作包括发明第一台可调谐窄带脉冲染料激光器,开创广为使用的无多普勒激光光谱技术,并提出激光冷却原子气体的建议。近年来,Hänsch教授率先利用革命性的频率梳技术来测量超短脉冲光的频率。在中性冷原子的量子物理学领域,Hänsch和他的同事们用光实现了首个二维和三维原子晶格束缚。
2012年11月13日,上海交通大学第二期帕米尔讲坛顺利落下帷幕。诺贝尔奖化学奖获得者、斯坦福大学教授Roger D. Kornberg除了给交大师生带来一场精彩讲座之外,还与学生代表进行座谈交流。
2013年3月20日、21日,由上海交通大学主办,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承办的第四届“诺奖中国行”高峰论坛分别在深圳和成都如期拉开帷幕。本次论坛首次在活动期间同时邀请来两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聆听他们在各自研究领域的菁华思想,给处于转型阶段的中国经济发展带来启迪。他们分别是201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尔文·罗斯教授(Alvin Roth)和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教授(Christopher Pissarides)。
George Smoot是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物理学教授,天体物理学家、宇宙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1966年,George Smoot获得麻省理工学院双学士学位(数学和物理);1970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粒子物理学博士学位。2006年,John. C. Mather 和 George. F. Smoot因“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黑体形式和各向异性”而获得20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个发现被认为是宇宙诞生于大爆炸的有力证据。
2013年4月24日下午,20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安东尼·莱格特教授做客上海交通大学大师讲坛第018期,为师生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讲座。
安东尼·莱格特教授是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文学与科学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学院院士、英国荣誉院士。他的主要研究兴趣在于凝聚态物理,尤其是高温超导物理以及量子力学基本原理。近年来他活跃于高温超导体、量子液体、宏观量子效应等研究领域,致力于研究在极端条件下的奇异量子相变与新型材料。由于在超流体理论研究中做出的原创性工作,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安东尼·莱格特博士20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Serge Haroche是法国物理学家、法兰西学院院士,2012年,因研究能够量度和操控个体量子系统的突破性实验方法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2014年6月18日,第五届“诺奖得主中国行上海交大站”活动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新上院N100隆重举行,本次活动的主题为“金融改革创新与风险防范”,美国经济学家、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芝加哥大学教授拉尔斯·彼得·汉森教授(Lars Peter Hansen)作精彩主题演讲。
2014年10月27日,应上海交大-巴黎高科卓越工程师学院的邀请,同时也作为中法建交5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198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超分子化学之父”Jean-Marie Lehn教授做客大师讲坛第054期,为交大师生带来题为“Towards Complex Matter:Chemistry?Chemistry!”的讲座。
为弘扬尊崇科学、勇于创新的精神,展现科学巨擘的卓越贡献和智慧光芒,“诺贝尔奖得主纪念展”于2014年11月11日在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主馆揭幕。集中展出18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题词、签名照及邮品等。展览通过大量实物和图片详实、生动展示诺贝尔奖获得者为科学事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不断开拓创新、勇于探索、勤于实践和奉献博爱的伟大精神,为广大的师生提供了一次与诺贝尔奖大师跨越时空对话的机会。
2015年11月24日,200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纽约大学教授Robert F. Engle(罗伯特•恩格尔)莅临“SAIF•CAFR名家讲堂”,分享他对中国股市波动的见解和未来走向的预测。
Anthony J. Leggett,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物理学会会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士。2003年,Anthony J. Leggett因建立了解释氦-3超流现象理论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主要从事超导超流领域的研究,是国际学术界公认的量子物理学领袖。他领导了宏观耗散系统的量子物理研究方向,倡导使用凝聚态系统来验证量子力学的基石,也关注使用约瑟夫森器件等特殊的凝聚态物质系统来研究量子理论体系外推到宏观层次的可行性。
2016年4月11日,2013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芝加哥大学大卫·洛克菲勒荣誉讲席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Lars Peter Hansen做客120周年校庆“科学大师交大行”(暨第76期大师讲坛、第六届诺奖交大行),带来“The Economic Impact of Uncertainty in a Changing Environment”(“不确定性在变动环境中对经济的影响”)主题演讲。
Lars Peter Hansen,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现任美国国家科学院和美国金融协会资深会员、计量经济学学会会长。Hansen教授是动态经济学领域享有国际声誉的知名学者,致力于经济学与统计学之间的交叉性研。其中,公认的学术贡献在于加深了人们对于经济主体如何应对变化的风险环境的理解。2013年,因对资产价格的实证分析取得显著成就,他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2016年9月20日,2015年诺贝尔医学及生理学奖获得者、日本女子美术大学名誉理事长、北里大学特别荣誉教授大村智一行访问了上海交通大学,并获颁上海交通大学名誉博士学位。
大村智教授研究发现的avermectin(阿维菌素)被誉为20世纪自青霉素发现以来对人类贡献的最重大发明之一,他建立起了许多筛选天然活性物质的原创性方法,发现了超过400种新的活性化合物,其中的26种物质已经作为药物在全球得到了广泛使用;1974年大村智教授发现了“阿弗麦菌素”(Avermectin),并与美国制药企业默克(Merck)共同研究开发了抗寄生虫药Ivermectin,被誉为“拯救2亿人口光明的化学家”,为人类健康和医疗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2015年10月,大村智与中国科学家屠呦呦、爱尔兰科学家威廉·坎贝尔一起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及生理学奖。
发表评论